1、全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清零
據悉,鑒于黑龍江綏化市望奎縣已經連續14日以上無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,自2021年2月22日起,將望奎縣疫情風險等級由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。至此,全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清零。中國加油! 望奎縣調整為低風險!|
2、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打贏種業翻身仗,蔬菜洋種子依賴癥已大大改善
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: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,打好種業翻身仗,對育種基礎性研究以及重點育種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;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。
近些年,洋種子以其技術優勢迅速征服我國農戶,2008年高峰時,洋種子占據了壽光60%以上市場,價格也是一路飆升,原先種子論袋論斤賣,而到洋種子則開始論粒賣。為了改變這一局面,三年前,中國化工集團完成了對瑞士先正達公司的收購,收購金額達到430億美元。并購整合之后,全球種業三足鼎立:以拜耳為代表的歐盟,以科迪華為代表的美國,以先正達為代表的中國,三家合并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了50%-60%。如今的山東壽光,大批國內蔬菜育種研發機構聚集于此。截至2019年底,我國自主研發的蔬菜品種已經達到69個。在壽光的種子銷售公司,黃瓜、豇豆等蔬菜品種,國產種子占90%以上的份額,告別了洋種子壟斷的現象。
據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的報告,2018年中國農作物種子進口量為7.27萬噸;2019年農作物種子進口量6.60萬噸。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錄祥表示,目前我國進口六、七萬噸種子看起來很多,但跟全年國家20億畝的糧食生產面積來比,它的比重微不足道,0.1%都不到。同時,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,近十年,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年申請量連續4年居世界第一;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四成。中國農業科學院目前擁有全球第二大種質資源庫,收藏種質資源52萬份,未來這一數字將擴容到150萬份。目前,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%以上,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%,尤其是水稻、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實現完全自給。我國種子供給有保障,這些都有力地支撐了中國糧食安全。
3、中國人均GDP連續兩年超1萬美元
在中國2020年的GDP(國內生產總值)總量超過100萬億元大關的同時,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,這是否意味著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呢?實際上,不應該簡單地這么看。
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,2019年,中國GDP約為14.343萬億美元,GNP(國民生產總值)約為14.308萬億美元。按照14億人口計算,中國的人均GDP和人均GNP都超過了1萬美元。
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,201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276美元,2020年在此基礎上繼續增長本無懸念,然而,由于疫情沖擊而致增長速度下降,一旦滑入零增長或負增長,人均GDP就將跌入1萬美元之內。所幸,中國2020年GDP增長為2.3%,這個增長率肯定超過人口增長率,再考慮到去年人民幣升值的因素,按美元計算的人均GDP有望略高于2019年。